2025年7月,一枚伊斯坎德尔导弹精准命中乌克兰后方训练中心,近200人当场伤亡。 与此同时,顿巴斯战线泥淖难解,乌军旅长首次公开承认:八个月来,前线无一兵增援。 俄军步步紧逼,红军城岌岌可危。特朗普再度“强硬”,却意外成了普京的“神助攻”。连CNN、路透社都罕见用“转折点”形容当下局势。数据、事实、态势,足以让全球瞩目。 一场无声的崩盘 红军城的名字,这两个月频繁出现在全球各大情报简报和国际新闻头条。这里是顿涅茨克的物流中枢,被誉为乌克兰东部的“最后堡垒”。7月中旬,俄罗斯国防部公布的进展显示,红军城外围的新乌克兰卡、别利戈伊卡已全部落入俄军手中。多条补给线被切断,南北两面合围之势基本成型。 美欧多家媒体联合披露,乌军主力旅自2025年初至今,未获任何兵员增补。步兵班组平均人数锐减至两三人,面对俄军10人以上的小分队突击,损失极为惨重。 传统依赖的美制无人机、北约通讯设备也因补给线断裂而彻底失效。 前线官兵只能依靠渔网、民用无人机躲避俄军新型“缠旋翼”无人机的侦查和打击。每一次补给都是生死穿越,渔网下的“地鼠战术”在俄军精确制导火力面前几乎形同虚设。
卫星遥感和乌克兰本地记者的实地调查进一步证实,红军城的弹药和医疗物资已降至历史谷底。乌军旅长“瓦西里”对美媒坦言:“我们已经八个月没有任何增援。士兵们累了,也知道国家没有告诉民众真相。”这种公开表述,前所未有。事实已无需掩饰:顿巴斯最后防线,正在无声地崩盘。 特朗普“最后通牒” 2025年7月29日,特朗普以美国总统身份公开向俄罗斯发出十天通牒,威胁如无停火将加征关税和经济制裁。外界普遍解读为强硬姿态,力图逼迫普京让步。然而,俄军的反应却是变本加厉:仅一天后,伊斯坎德尔导弹击中切尔尼戈夫州乌军培训中心,造成近200人伤亡。
北约防务分析机构RAND最新报告指出,俄军选择在特朗普“最后通牒”窗口期全面加速进攻,是对美西方“纸面威胁”的直接回应。 俄方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甚至公开表示,美俄“最后通牒”只会加速冲突升级。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判断:7月最后一周,俄军在东部前线发动了30余次大规模攻击,攻占要地数量创下年内新高。 特朗普本意试图以关税和外交孤立迫使俄方退却,但实际效果却成了俄军的“神助攻”。多家美媒分析,俄军之所以能在红军城等要地形成合围,正是因为美西方对乌军援暂停、乌军补给线断裂。特朗普的“最后通牒”表面施压,实则为俄军赢得了战略时间窗口。
弹药靠捡,通讯靠喊 乌克兰前线士兵的生存状况鼎豪投资,7月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焦点。根据乌国防部、美国《华盛顿邮报》以及多家独立媒体披露,乌前线士兵月薪最低仅120美元,远远低于美欧军事顾问的日薪2000美元。士兵们不仅缺乏弹药和医疗,还要用自制渔网抵御俄军无人机,用民用无人机和步行方式进行物资补给。许多炮兵阵地因缺乏车辆,不得不徒步数小时转移阵地,极易暴露在俄军精确火力覆盖之下。 最令乌军头痛的是新一代俄军无人机战术。 俄军大批投入“缠旋翼”无人机,对乌军民用无人机进行压制和干扰,导致乌军侦查、补给、通信能力骤降 。甚至有前线士兵自述:“弹药只能靠捡,通讯只能靠喊。”这种极端简陋的作战环境,让乌军在高强度消耗战中处于绝对劣势。
与此同时,西方军援持续延迟。欧盟多国因国内经济压力和选举因素,对继续无条件援乌表示担忧。美国国会针对对乌军援的预算案再度搁置,导致前线物资缺口持续扩大。乌克兰高层频频呼吁西方“不要遗弃”,但收效甚微。 换总统传闻与外交困局 7月下旬,俄外情局突然公开爆料:美英代表在阿尔卑斯山与乌克兰高层密会,商议“更换总统”事宜。乌总统办公室主任叶尔马克、国防部情报总局局长布达诺夫、前总司令扎卢日内等人均在列。美国主流媒体随后跟进,称特朗普为加快战局收官,甚至一度考虑让泽连斯基流亡、由扎卢日内接任。
这一系列消息让乌克兰政坛风声鹤唳。泽连斯基公开表态“绝不妥协”,但他在国内的支持率和军队控制力已大幅下滑。 乌前线士兵普遍认为,政权更迭与否已无法改变战场态势。乌克兰对外政策也陷入困局。 7月末,基辅政府宣布对95家“支持俄罗斯军工”的企业实施制裁,其中53家为中国企业,却未能提供有效证据。中方强烈抗议,要求立即撤销。欧美多国则对乌克兰此举“冷处理”,未予实质响应。 外交困境的同时,乌防长高调宣布弹道导弹研发已接近完成,未来有能力自主打击俄本土。西方多家智库指出,此举更多是“政治姿态”,意在向美国和北约示强,争取继续援助,但对当前战局影响有限。
停火无望,消耗加剧 俄罗斯本土的社会经济状态,2025年7月也发生了显著变化。根据俄罗斯经济发展部最新月报,军工产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18%,战争经济已成为就业和社会稳定的核心支柱。三年来,俄社会全面转入“战时体制”,官方媒体将战争叙事打造成民族团结的纽带。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在2024年底已完成“公投入宪”,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俄罗斯领土。俄罗斯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,要求“绝不妥协”的呼声远超战前水平。 停止军事行动的社会风险巨大。 百万军工工人、退伍士兵、返乡青年、知识分子等群体的利益结构被战争深度绑定。 任何突然停火、割地让步都可能引发新一轮社会动荡。克里姆林宫多次强调,只要乌军对俄“新领土”发动攻击,“特别军事行动”就不会中止。这一政策表态,直接导致俄军在顿巴斯和红军城方向不敢有任何松懈。
关税制裁与能源暗战 美国政府7月底推出“100%关税”与“二级关税”制裁组合,试图通过经济手段遏制俄罗斯。美财长耶伦公开宣称,将对俄罗斯能源出口国(中国、印度、巴西)加征“二级关税”,以迫使第三国减少对俄贸易。2024年数据显示,美俄双边贸易总额约30万亿美元,俄对美顺差高达25万亿美元。美国直接关税制裁效果有限,才转而通过“二级关税”打击全球能源链。 中国、印度、巴西均强硬回应,拒绝执行美方制裁要求。 全球能源市场变动剧烈,欧洲天然气价格再度飙升。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,2025年7月俄罗斯能源出口量不降反升,反映美方经济制裁未达预期目标。
地缘政治博弈的同时,北约对乌克兰援助逐步缩水。德国、法国、意大利等国的民意调查均显示,反战情绪高涨,支持持续援乌比例创下新低。全球军事、经济、舆论三线压力下,乌克兰陷入前所未有的孤立。 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顿巴斯战场的崩溃,西方对乌的犹豫,俄军的步步紧逼,乌政局与外交的混乱,俄社会的全面战时体制,全球能源与贸易链的剧烈震荡,所有因素交织在一起,将俄乌战争推向一个“所有人都预料到、无人愿意承认”的终极阶段。
俄乌停火短期内已无现实可能。 未来数月,红军城战役结局将成为决定性节点。如果红军城失守,乌军东部防线全面崩溃,俄军将有望继续推进至哈尔科夫甚至更远。 乌克兰高层难以扭转颓势,西方可能从暗中放弃转为公开“冷处理”。俄社会则会继续在民族主义和战争经济中强化动员,战争自循环愈发明显。 当下的局势远不止一场简单的军事对抗,更是全球力量、经济、舆论的全面较量。每一个动作、每一次决策,都可能成为未来历史书上的分水岭。2025年7月,俄乌前线的这枚导弹,远比200人的伤亡更具象征意义——它成为了世界格局深度变动的缩影。 参考资料:乌军抱怨:前线没有什么乌军步兵很多人都不想打了 2025-07-3014:33·观察者网
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